在网上看到一位艺术女生逆袭投行的故事:
“我终于走进了1585 Broadway,才明白支撑我熬过无数不可能的,是某个瞬间突然相信——我值得站在这里。”
说这句话的,是一个来自上海的普通女生,本科读的是心理与艺术双专业,却最终拿下纽约八大投行的offer。
她不是“海本+常青藤+商科精英”,也不是“从小立志金融圈”的天之骄子。她甚至坦言:
“有整整一年,我是朋友中唯一一个‘失败者’。”
可如今,她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曼哈顿金融区最核心的那座大楼。
这不是“鸡汤”,而是现实中发生的真事。今天这篇文章,不谈“上岸光环”,只拆干货方法。
非商科背景,如何申请商科/金融等专业?
如何靠文书/故事/项目打动招生官?
不是名校、不是学霸,如何逆转申请“宿命”?
你会发现,从艺术生逆袭投行的路上,有一整套可复制的“破局模型”。
01|起点平凡,但她选择反向奔赴
她本科心理与艺术双修。大一实习的时候经历一场分手,在公司茶水间一边挂掉电话一边擦眼泪。她说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她开始DIY求职、加入社团、主动联系学长学姐、参加info session……
但现实没那么“配合”:三轮投行申请,全部落空,整整一年没有offer。
她说:“那一年,我是朋友中唯一的失败者。”
听到这,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真相:
不是专业限制了你,而是你还没决心为梦想动手术。
02|她是怎么做到的?三个转折点告诉你答案
转折一:重新定义“我是谁”
很多人会因为自己是非金融背景就退缩,她却反过来提炼出了自己的专业叙事力。
她在PS和面试中这样讲:
“艺术训练了我对复杂关系的直觉与解构力”
“心理学让我理解人性,而人性主导了金融市场”
“我相信,一个能看清趋势也能看懂人心的人,是未来市场的稀缺人才”
你发现了吗?
她没有否认她不是“对口”的现实,
她用“故事”让招生官觉得:正是因为她是她,才应该给她这个机会。
这就是 文书第一性原理:不要解释你“为什么不是谁”,要讲清楚“为什么你就是最适合的人”。
转折二:技术力靠补,不靠背景
她说:“第一次面试,我差点被technical问题打懵。”于是她开始:系统刷题、买课学习、mock面试、追问mentor、复盘细节……
有一段话让我特别触动:
“长期来看,给我最大助力的不是题目答案,而是思维方式——从更高维度看上司的目标、客户的需求、市场的信号。”
留学申请也是如此:
你不需要是天生数据高手,但要展现出“我能学、我能做、我能融会贯通”
比如商科申请人,要能解释自己如何通过项目、MOOC、自学建立商业理解
比如转金融的申请人,要用案例展示你处理财务、市场决策的能力
这部分的关键词是:“能力证明 + 知识迁移 + 场景化落地”
转折三:Networking和求职系统打法
她靠着数百次LinkedIn outreach和导师陪跑,终于获得面试、referral和信任。
她说:“我曾问职业导师,networking能不能少做点?对方冷静说——如果你不想上岸,那可以。”
是的,所有的成功都很“重”。重计划,重系统,重执行,重迭代。
申请也是:
不要只看官网,要多聊学长学姐,多参加宣讲会,靠“听”构建认知
不要凭感觉选校,要研究课程结构、教授背景、项目资源
不要闭门造车写PS,要找人提问、打磨、迭代10遍+
这不是鸡血,而是实操。你愿不愿做而已。
03|艺术生进投行≠奇迹,而是一套可以迁移的底层逻辑
这套逻辑,也适用于所有非对口申请人:
她不是科班出身,却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艺术+心理”转化成金融的独特视角。你也可以:在文书中讲清楚自己如何将“旧专业的训练”应用到新领域,用真实经历构建逻辑闭环。
她没有硬核经历,却用课程、项目、导师mock填补短板。你也可以:通过自学项目、线上课程、导师指导,展示你具备完成目标专业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她一开始没人脉,却靠networking主动出击,构建自己的资源网。你也可以:别等人来帮你,主动联系校友、教授、在读生,获得信息、推荐、反馈。
她也曾无比迷茫,却用“我值得站在这里”这句话撑过无数否定。你也可以:想清楚“我为什么要申请”,这是你跨越所有不确定的锚点。
她走过的路,你也能走,只要你愿意开始。
她说过一句话:
“从来没有什么不可能,不过是可能还没有发生。”
你今天看到的,是她用一年失败、三轮血战、无数自我怀疑换来的结果。而你,只要有目标、有方法,也可以复刻这样的路径。
艺术生进投行听起来像奇迹?但如果你愿意拆解、愿意迭代、愿意走“非捷径”的路,留学申请、职业转型、人生破局,从来都不是“命好”决定的。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
当你想要某样东西到愿意为之倾尽全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愿你不惧跨界,不怕失败,敢走别人没走的路。
如果你也是非对口背景,想申请商科、金融、管理、咨询相关专业,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专业,我来帮你做个匹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