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见过太多申请者在拿到名校录取后松了一口气,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就开始庆祝,甚至已经在选房订机票了。可他们没意识到,其实最关键的一步,还没到。
前不久,一个被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MSM(管理硕士)项目录取的同学给我发来一封邮件截图,是CMU官方发的入学提醒,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To safeguard the integrity of the admissions proces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outinely uses a third-party company, Re Vera, to conduct verification procedures of all candidates who accept our offer of admission.”
翻译过来就是:为了维护录取流程的公平,CMU会委托第三方公司 Re Vera,对所有接受录取的学生进行背景核查。
很多人看到这句英文没太在意,甚至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得明确告诉你——这不是个客气话,而是一个真正可能影响你能不能最终入学的审核程序。如果你材料中有不实之处,被查出来,是可以直接撤回录取的。
这种“录取之后再查背景”的做法,已经逐渐成为顶尖大学的常态。CMU只是其中之一。比如:
南加州大学(USC)的Marshall商学院明确表示,任何提交的信息都可能被调查核实;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很多项目,早在几年前就明确使用Re Vera或类似公司做背景验证;
纽约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也都曾有学生在录取后因材料不符被撤回offer的真实案例。
这些学校所查的不只是学历真假,而是全面的材料核查,包括:
你的成绩单是否真实、与学校记录一致;
你提交的推荐信是不是出自你所说的推荐人本人,推荐人是否能联系得上;
你在文书中描述的实习/工作经历是否存在、是否真实,是否与你简历描述一致;
有时,甚至会打电话给你写的推荐人,或实习公司的人核实细节。
一位学生分享说,自己在简历里写了在某互联网公司“参与了一个营销项目”,虽然没有虚构公司,但夸大了职责。Re Vera打电话去公司,对方表示“确实实习过,但只是数据整理”。这个小小的出入,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学校的“警告信”,要求解释和补充材料,压力山大。
更严重的,有学生因为推荐信不是推荐人亲自发出,被学校认定为“不诚信申请”,直接撤回offer。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学校越来越“严格”?原因很简单:申请人数在上涨,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部分申请者为了脱颖而出,不惜“润色过度”,甚至直接造假。学校为了维护公平,只能请专业公司来“背调”。
Re Vera这样的公司,会严格按照申请材料一项项核对,甚至有时比入职审查还要细致。他们有资源、有流程、有专业操作方式,一旦发现造假,不需要太复杂的判断,直接反馈给学校即可。
所以,不要以为录取就意味着结束,真正的考验在“接受录取之后”。如果你是一个本本分分准备材料、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申请的人,你大可不必担心;但如果你在申请过程中存在模糊处理、包装过度甚至虚构经历的情况,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在这里,我也想给准备申请的同学们一些真诚的建议:
第一,申请材料一定要真实。这是最基本的底线。你可以包装,但不能虚构;可以润色,但不能捏造。
第二,实习和项目经历尽量找靠谱公司,留下联系方式和证明材料。不要写一些查不到、核实不了的内容。
第三,推荐信要慎重。不要自己代写,也不要找“人设强但不了解你”的推荐人。选择真正了解你、愿意为你背书的人最重要。
第四,所有材料最好留底保存,包括成绩单扫描件、实习证明、推荐信原稿、申请表截图等等。一旦学校需要补材料或二次核查,可以迅速响应。
最后,如果你已经收到名校录取,那么恭喜你,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真正的“录取确认”是在你通过背景核查之后,才能真正松口气。
别让一时的侥幸,毁掉多年努力。
别用一次的虚构,堵上未来的路。
如果你正在申请,或已经被录取,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也给自己提个醒:留学不是拼谁包装得好,而是谁能经得起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