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点  Professional View

从普林斯顿退学的反思:看似荣耀的起点,为什么成了深渊?

最近,一封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退学学生的公开信在Reddit上引发大量关注。这位原本成绩斐然、被七所名校录取的学生,在藤校学习不到一年后,选择休学。他在信中详细回顾了自己从高中一路拼搏,到大学遭遇心理崩溃的过程。不同于以往常见的“成功学”分享,这封信提供了一个少被关注的视角:那些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孩子,也可能在高压之下失去自我。
 
这封信之所以引发热议,不是因为其中出现了戏剧性的事件,而是因为它代表了许多“高绩效孩子”在顶尖教育体系中集体性地经历着的情绪压力与心理挑战。学生坦言,自己高中时期长期处于“冲刺状态”:为了升学,牺牲了兴趣、娱乐和大部分的睡眠,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分数和履历上。他的努力确实获得了回报,进入了常春藤名校,却也埋下了日后崩溃的种子。
 
到了大学,他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普林斯顿的学术节奏远超预期,身边的同学不仅聪明且极度自律,几乎没有人抱怨疲惫或情绪问题,而他却逐渐感到“跟不上”。作业堆积,自我怀疑,孤独感与日俱增。他在信中提到,最艰难的时候,每天靠药物维持状态,在深夜的图书馆独自处理未完成的课程项目,常常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他形容那段日子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消耗”,直到住进医院,才被迫按下暂停键。
 
这封信引发公众反思的点不在于“是否该让孩子进入名校”,而是我们是否低估了那些持续在高强度环境中前行的学生所面临的内在消耗。在大众认知中,“能考上常春藤”的孩子往往被默认拥有超出常人的心理韧性与抗压能力。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并未真正学会如何管理情绪、调节压力,更谈不上识别和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育的主旋律,长期聚焦在“考上哪里”,而较少关注“去了之后”。我们常把“你能考上,就能读得下去”当作理所当然的逻辑,却忽略了顶尖高校不仅考验学术能力,更是心理承受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战场。进入名校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更高门槛的起点。
 
这封信还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长期以“高绩效”为核心的教育文化,是否在无形中削弱了孩子的内在感受?当一个人从小就被塑造成“目标导向型个体”,他的内心世界很可能逐渐被成绩和认可填满,而缺乏对真实情绪的认知与表达能力。一旦外在成就系统崩塌,他将难以找到内在支撑。
 
从教育者和家长的角度来看,这封信提供了一个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优秀”这个概念。一个孩子即使取得再高的分数、获得再亮眼的Offer,如果他内在是疲惫、焦虑、空洞的,那么这些外部成就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成长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否应该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生活的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实现某个社会定义下的成功目标?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也许需要构建一种更平衡的评价体系。让孩子在追求学术和成就的过程中,也能拥有“掉头”的自由。“休学”、“转学”、“放慢速度”不应该被污名化,而应被看作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自我觉察的正常环节。这封信的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不认为我失败了。我只是听到了自己的声音。”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成熟与反思。
 
回到家庭教育本身,家长可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允许孩子成为一个“不那么完美但更加真实”的人?我们是否在亲子互动中提供了足够的情绪安全感,让孩子在遭遇困难时能够开口,而不是“扛过去”?我们是否能让孩子明白,学习成绩并不是评价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而真正重要的,是他如何理解自己、照顾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这封退学信之所以值得反复阅读,是因为它不只是一个个体的选择,而是映射出整个社会在教育、评价与陪伴体系中所面临的盲点。孩子不是为了满足成人期待而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既能支持他们前行,也能接住他们跌落的系统。
 
教育的成功,或许不是“进了哪所学校”,而是即使孩子在名校里选择了停下来,他依然相信:这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出发。


时间:2025-04-30

成功案例

留美规划U.S.planningmore

      近些年,选择出国读本科,甚至出国读高中、初中的学生数量在不断...
查看详细